每年全球有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为此,多国海洋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的70名专家学者和环保人士24日汇聚上海,共同聚焦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等热点话题。
大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表示,解决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系统开展从河流到深海到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调查、输运及生命周期研究;要建立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及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方法。
海洋微塑料普遍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据了解,除来自大型塑料垃圾外,还来自如诸如牙膏、发胶等个人护理用品中的人造微珠等。研究发现海洋微塑料无处不在,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实验研究表明,海洋微塑料颗粒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并造成危害。此外,海洋微塑料还可能会给海洋生物带来复合化学污染。
第二届国际海洋微塑料管控研讨会(ISMP2)当日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和国家海洋局协办。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科学委员会西太分会主任朱文熙博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当日,李道季教授的主旨报告聚焦“中国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他介绍了中国在海洋微塑料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对中国近年来海洋微塑料研究快速推进,以及在国际上异军突起的背景作了说明,并对未来国际塑料与微塑料污染研究与管控进行展望。李道季表示,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研究建立全球统一的海洋微塑料观测、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确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口系统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
这位专家指出,当前亟待制定阻截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途径,研发河流、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的收集、处理技术,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拦截和降解工艺技术。他认为,相关部门要对涉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增补,强调河、湖、湾长制塑料垃圾的管控职责。他认为,中国还应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激发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
据悉,研讨会期间,各国学者围绕海洋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来源和归趋、海洋微塑料与化学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多个议题进行探讨交流。前海委会西太分委会主席、泰国海洋海岸资源部的Khokaittiwong教授介绍了泰国微塑料研究现状及区域合作;国际上首个发现北太平洋大垃圾带,来自美国Algalita海洋研究教育机构的Moore船长介绍了北太平洋大垃圾带的数量变化,提供了目前大洋环流中塑料污染的真实情况;研究海洋垃圾长达三十余年的北卡罗来纳大学Andrady教授对微塑料的降解、破碎过程机理进行阐释;建立全球塑料颗粒观察研究项目的东京农工大学高田秀重教授带来塑料添加剂对海洋生物暴露实验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