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水产摊老板张海清几乎每天都要夹起写字板,拉上小电动,出现在江干区丁兰街道的二号港、东风港附近一带跟路人比划、讲理,告诉他人不要乱扔垃圾污染水源。他之所以对水质如此上心,是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民间河长。
“河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治理工作的综合性,河水与百姓生活的密切性又决定了治理工作的群众性。”江干区治水办副主任陈宏介绍,“我们着力推行‘5+2’河长制,即区级河长、街道河长、社区河长、民间河长、河道警长,加上河道观察员和河道保洁员。由此,社区管不了的有街道,街道管不了的还有区里,河长管不了的有警长,日常还有民间河长来帮忙监督,河道治理真正实现了从单独作战向综合治理、从阶段性突击向常态化监管、从松散型管理向网格化管理三个转变,确保河道治理取得实效。”
河道不“黑臭”只是治水的一个基础,水质能否不反弹?河道能否常葆岸绿水清?对于这些问题,百姓同样关心。2016年以来,江干区决定在河道治理的基础上,以丁兰街道为示范,探索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区域治理。“我们目前的做法是‘设计—治理—养护’一体化,丁兰区块11条河道的清淤、生态治理、长效管养等工作被打包成一个项目,包括前期招标、中期建设和后期管养,都统一规划、统筹考虑、一体实施。”陈宏说。
“几年前,和睦港在杭州大名鼎鼎,而这个名声却是因为黑臭。”江干区治水办有关负责人举例说,“2015年,和睦港成为第一条被写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河道,承诺要重点治理改善环境。经过一年的整治,如今这里的干流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三项主要水指标提升幅度均达50%左右。”和睦港只是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全区基本实现河道零黑臭、污水零直排,辖区河道监测断面V类水达标率从2014年16.67%提升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