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荣轩环保有限公司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东山大道4088号
联系人:董经理 18915418820
电话:0512-66294806
传真:0512-66294852
E-mail:Doishero@rep88.cn
网址:www.rongxuanjd.com
沈阳的初秋,风掠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檐角,将城市的喧嚣挡在馆外。尽管临近闭馆时间,但馆内依然人流如织,人们的脚步格外轻缓,连呼吸都仿佛与展厅里凝固的岁月相融。
那些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枪炮、字字泣血的文字,展现在人们面前。当目光触到一件件真实的历史文物,当耳畔似有若无地响起历史深处的警钟,每一位参观者的心头,都自发给这段山河泣血的过往,腾出了最肃穆的聆听空间。
标志性建筑残历碑。张黎摄
山河泣血处,风骨铸丰碑
步入博物馆广场,残历碑便以其厚重的姿态撞入眼帘。
这座形似残缺台历的标志性建筑,主体正面“弹痕”累累,揭示了日军侵华的野蛮“罪行”;经艺术雕琢而成的“骷髅群”,似在低声诉说着殉难同胞的血泪控诉。碑身右侧,“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的字样清晰如昨,将那个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悲痛时刻,永远定格。
从广场向北望去,陈列馆入口墙体上,“国难”主题雕塑更显震撼。46吨青铜浇铸而成的雕塑,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黑土地在流血呻吟的场景。冰冷的金属触感里,仿佛还能触摸到刺骨寒意。
展馆内部,序厅连着6个展厅,如同展开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大量文物、历史照片与现代化展示手段交织,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九·一八”事变的阴谋、对东北实施残酷殖民统治的真相,一一呈现在眼前。在这里,民众得以窥见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东北,3000多万同胞深陷水火,苦难如乌云般笼罩大地。
展厅一角,一具名为“滚地笼”的刑具令人脊背发凉。内壁密布的铁钉尖刺向内,侵略者将五花大绑的中国人塞进笼中,任其在地上剧烈滚动,顷刻间便是皮开肉绽、血肉模糊,鲜有人生还。而1932年9月16日的抚顺平顶山惨案,更成了民族记忆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日军为报复义勇军,对平顶山村400多户、3000多名手无寸铁的民众展开疯狂屠杀,3271条生命倒在血泊中,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屠杀人数最多的一次。
场馆内参观公众络绎不绝。
平顶山惨案历史影像。张黎摄
民族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站在了抗日战争最前列。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鲜血与生命守护着民族的尊严。
展厅里,赵一曼的事迹总能让参观者驻足良久。英勇就义时,年仅31岁的她,留给儿子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展馆内还原狱中的赵一曼。张黎摄
源于杨靖宇将军遗容创作的雕塑。张黎摄
冰天雪地里,抗联战士坚守战斗。张黎摄
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陈翰章……一个个名字在展墙上熠熠生辉。他们在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环境里坚守战斗,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承志赴新途,和平向新生
再黑的夜,也挡不住黎明的曙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14年间,中国军民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4200万难民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超1000亿美元的巨大代价,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家园,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历史的尘埃远去,但“勿忘国耻”四个字,以无声的力量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胸膛。
前来参观的人群中,白发老者驻足在杨靖宇将军的雕像前,仿佛在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话,指尖触摸的,是两个时代交叠的伤痛与坚韧;少年们围在《八女投江》的群像前,眼中闪烁的,是对英雄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敬畏。
在这里,历史的血泪从未风干。它藏在展柜里锈蚀的镣铐中,浸在泛黄的文件里,也刻在展馆出口那排从1931年延伸至1945年的铜牌路标上——每一步向前,都是从苦难走向光明的重生;每一次凝望,都是对先辈牺牲的缅怀,更是对和平最虔诚的守护。
“太震撼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一位大一学生走出展厅时,声音里仍带着未平的激动。
“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特意带孙女来。我想让她知道,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历过怎样的过去。”一位老人牵着孙女的手,目光落在“残历碑”的方向,语气坚定。
来自抚顺的小朋友举着小红旗,仰着小脸对记者说:“讲解员阿姨说,英雄们用生命守护中国。我是中国人,我特别骄傲!”
走出展馆,晚风中,城市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交织成一片流动的璀璨。铭记过往,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让和平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回望苦难,更要带着先辈的期盼,在迈向未来的路上,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光明篇章